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培育和发展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同良好家风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家风同社会风气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家风一方面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它又能反过来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变化,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在社会风气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能重视家风的建设,那么,良好的家风也能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一般来说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尊老爱幼的风尚、孝敬父母的风尚、勤俭持家的风尚、诚实守信的风尚、勤奋好学的风尚。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形成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美德,培育和发展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同良好家风的建设,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运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般来说,人们的道德生活,分为家庭领域、职业领域和社会领域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职业生活中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生活中的家庭美德。社会道德生活三大领域中的三种不同道德要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它们都有着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
家庭美德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家庭每个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家庭美德,就是要在家庭中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重视家庭美德,对形成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把建立平等、文明、和谐、稳定的家庭作为一项主要目标。它要求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在家庭内部、邻里之间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这些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家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建设中,“家风”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
一般来说,“家风”是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所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一种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所长期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一经形成,就能不断地继承发展,并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前后相继、陶冶家庭成员性情的作用。正如社会风气是社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一样,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平的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同社会风气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家风一方面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时,它又能反过来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变化,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在社会风气不好的情况下,如果能重视家风的建设,那么,良好的家风也能够对社会上的污浊空气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家庭伦理和家风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和思想家们的重视。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大量家教、家训、家范、家规以及治家格言中所论述的内容,都与家庭伦理和家风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它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着家庭伦理和家风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培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重视家风的民族之一。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来,许许多多革命家庭所形成的良好家风,为培育社会主义的新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总结、继承和发扬这些革命家风的优良传统,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同中国妇女八大代表座谈时提出,在当前,要努力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家风。他说,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使老人们受到充分的敬重,使子女们得到全面的教育,家家家风好,就一定会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他又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的影响是终身难忘的,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确实,形成一个好的家风,不论是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来说,还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来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形成新时期的“新家风”。这个“新家风”应当是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树立这样的“新家风”,一定能够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推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迅速地发展。
从我国优良的传统道德和古代的家训和家风中,特别是从许许多多的革命家风中,结合我们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美德的要求,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家风,一般来说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尊老爱幼的风尚。尊重老人,是中国传统家庭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古代的夏、商、周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尊老和敬老,一直是中华民族所重视的一种道德风尚。孟子就一再提倡要使“七十者衣帛、食肉”,要使“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中国古代的《礼记》还规定:“九十者,天子欲有所问,则就其室,以珍从”等。这就是说,如果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要向九十岁的老人请教问题,必须要亲临其家,还要带上时鲜珍品作为礼物。在传统家庭美德中,不但对老人尊敬,而且在“长”和“幼”之间,也有先后的次序。《礼记·曲礼上》中说:“年长以倍,则父辈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这就是说,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应当像对待自己的父辈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十岁的人,就应当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来对待;比自己年长五岁的人,在同他一起并行时,一定要跟随在他的后面。按照这样的要求,在家庭中,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尊敬兄长;在社会上,不仅要尊敬老人,还要尊敬所有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当然,在尊老的同时,也要强调爱幼。爱幼就是要正确地关心、爱护和教育子女,要爱子有道,反对宠爱、溺爱和放纵失教。在当前的新时代,批判地继承中国的这一优良道德传统,提倡新的尊老爱幼的美德,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二)孝敬父母的风尚。中国传统道德和家风,特别重视对父母的孝敬。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在从儿童、少年到青年的很长时期内,是在父母的抚养、教育和关怀下成长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纯真的。在很多情况下,父母为了关心和照顾自己的子女,往往要作出很大的牺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思想家们认为,孝敬自己的父母,也是子女的一种起码的义务和责任,是一个人有没有“道德良心”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人对抚养、关心、教育他的父母都没有“爱心”,又怎么能希望他去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爱社会呢?中国的思想家们强调,孝敬父母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离开了对父母的孝敬,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道德。孔子以及后世的儒家,对“孝”作了极其详细的阐述。“孝”,不但是赡养,而且要“敬”;不但要养体,而且要“养心”,等等。宋明以后的儒家,把“孝”变成了“愚孝”是错误的。但正确地理解孝敬父母的内容和要求,形成新的“孝敬父母”的风尚,对于我们的社会,仍然是必要的。我们今天提倡要孝敬父母,决不是要回到家长制的等级关系中,而是要提倡一种文明、平等的新关系。如果父母的言行是错误的,是不符合我国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的,子女不但不能顺从,而且应当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来加以纠正。
(三)勤俭持家的风尚。一般来说,能不能勤俭持家,是一个家庭能否保持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关键。一个经济上贫困的家庭,如果能够勤俭持家,就能够逐渐由贫困转入富裕;一个经济上比较富裕的家庭,只有厉行勤俭持家的家风,才能较长时期保持长盛不衰。“勤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勤劳,就是要勤勤恳恳、热爱劳动,不但把劳动看作是谋生的方式和获得财富的手段,而且把劳动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勤劳为光荣;另一个是俭朴,即不奢侈、不浪费、不挥霍、不铺张,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乐,即便经济上非常富裕,也仍然以俭朴为荣。勤俭不是一种管理家庭的方法,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为用和相辅相成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家庭如果不能养成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家风,子女就必然奢侈浪费,不但不能培养出有作为的子女,而且一个家庭也会很快地走向衰落。
(四)诚实守信的风尚。诚实是一个人的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家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子女从小树立诚实守信的品德。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的培育和陶冶,一个学会了说谎和欺骗的儿童,长大了以后,就很难成为一个能够诚实守信的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家庭也是一样。在中国古代的家风中,流传着“曾父烹豚,以教诚信”的故事,充分说明诚信在家风中的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了诚信的家风,就能够培养和陶冶具有诚信品德的人才。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也是每一个人都应当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不遵守诚实守信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伪劣假冒和坑蒙拐骗就会盛行,市场经济也就无法正常运转。因而,诚实守信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德;强调诚实守信的家风的培育,能够对社会公德发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勤奋好学的风尚。“励志勉学”、“诗礼传家”,是中国家风中的一个更重要的要求。它不但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中,在广大劳动人民的家庭中,“识书知礼”也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个高尚目标。“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就是说的孟轲的母亲如何多次搬家,并因为他中断了学习而割断了织机的故事。一个养成了勤奋好学家风的家庭,就能使所有的家庭成员,将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对知识的追求上,就能使每一个人在勤奋好学中不断得到提高。在家风中,“勤奋好学”,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一是学习有关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家风中,尤其重视道德品质的陶冶,认为在子女幼小时,及时地加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为示范,在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个良好的家风的形成,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一个人在幼小时的教育,对他的影响最深,其效果也最好。我们之所以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多的实例,如孟轲、曾参、陶渊明等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是在良好的家风中培养的。
当然,能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家长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建设良好的家风中,必须对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家长要自觉地担负起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的责任。要努力培养新的家风所需要的氛围,把建设良好的家风同培养子女成才和改善社会风气紧紧地联系起来。